河南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注珠宝玉石二十年
Henan Jewelry Trade Association dedicated two decades jewelery
杨平,男,1997年生,河南省镇平县人,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。2015年毕业于镇平县工艺美术职业学院;后跟随国家雕刻大师侯晓锋在一户侯学习;2021年创立炀玉工房玉雕工作室;曾获得“苏州玉雕新秀 ”荣誉称号;2023 年任镇平县宝玉石协会石佛寺分会常务理事。
创作风格:
我的艺术之路,根植于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千年法脉,以玉为材,以刀代笔,融合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沃土,追寻一种“古意今韵,简澹涵容”的美学境界。
一、古法为骨,神韵为魂
我的雕刻技艺,深研北魏的雄浑大气、盛唐的丰腴华贵与宋代的静穆典雅。然而,我并非简单地复刻古物形制,而是致力于捕捉不同朝代造像背后共通的精神内核——那种超越时代的慈悲、静定与智慧。我追求的“神韵”,是让一尊静止的玉佛,在其微阖的双目、上扬的唇角与自在的手印间,流露出穿越石光的灵性瞬间。
二、以简为韵,对话当代
在创作中,我坚定地运用现代简约主义的设计语言。“减”与“简”是我最重要的雕刻刀。 我大胆摒弃一切繁缛琐碎,追求以最精炼、最纯粹的线条与块面,来构建作品的形体与空间。通过极致的打磨,凸显玉石本身的天然肌理、温润质感与灵动色泽,让材质自己“发声”。这使得我的作品在视觉上具有清晰的当代性,能与现代审美和空间无缝对话。
三、 融汇之道:在克制中见丰盈
我的风格核心,在于“融合”而非“拼接”。一件优秀的作品,应如一首凝练的绝句——形式是简约的,意蕴是丰厚的。 我可能在一方纯净的玉料上,仅用一道充满张力的曲线勾勒出禅者的轮廓;也可能在一块青玉中,仅用几处精准的开窗,便营造出“月下观竹影”的婆娑之境。传统的精神内核,被包裹在极度简约、静谧的现代形式之中,于无声处听惊雷,在留白里见天地。
代表作品与成就:
2023年,《花开见佛》获得第15届上海玉龙奖铜奖
2023年,《开怀大笑》获得玉华杯玉石雕刻作品大赛提名奖
2024年,《福寿双全》获得第16届上海玉龙奖最佳创意奖
2024年,《福寿双全》获得第十六届上海玉龙奖最受公众喜爱奖
2024年,《观音》获得第16届上海玉龙奖最佳工艺奖
艺术感悟:
与玉对话,雕心见性。琢玉多年,我深感每一次创作,都是一次与天地、与历史、与内心的对话。
· 尊玉为师,顺势而为
玉,是有生命的。在动刀之前,我必须长时间地“读玉”——感受它的脉络、色彩、瑕疵与气韵。我的角色,并非征服者,而是发现者与引路者。最高的技艺,是“不工之工”,是顺应玉石的天性,将它的内在之美引导、释放出来,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瑕疵亦可化为点睛之笔,这正是造物主与雕刻师共同完成的艺术。
· 简约其形,丰赡其神
我选择“简约”,因为它最接近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——“空故纳万境”。繁复的雕刻固然能展现技艺,但过多的语言反而会堵塞想象的空间。我追求的简约,是剔除杂芜后剩下的精神骨骼,是“少即是多”的哲学实践。它要求观者静下心来,沉浸其中,用自己的阅历与心境去填补那片留白,从而完成艺术的二次创作。这是一种对观者智慧的信任与邀请。
· 贯通古今,雕刻时光
我所做的,是充当一个“转译者”的角色。将古老的文人情趣、哲学思考,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并共鸣的视觉语言重新诉说。我手中的玉石,既是来自远古的山川精华,也即将成为流向未来的时代印记。我的使命,便是在这方寸之间,雕刻时光,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,让佩戴或观赏者,在摩挲之间,感受到一份跨越时空的宁静、笃定与文化自信。
《花开见佛》和田玉
作品采用新疆和田玉糖白料雕刻,一大一小两尊中国传统题材弥勒佛。这组作品主要采用圆雕技法,360度无死角,三维立体地呈现了弥勒的精神面貌、动作姿态,使整件作品更加生动自然,更富感染力,也更有说服力。白色部分作为人物主题,把弥勒佛圆润饱满,笑口常开的表情雕刻的惟妙惟肖,两尊弥勒佛都呈现盘坐姿态,后面糖色部分完全摘出做的莲花,寓意“花开见佛”。
整套作品糖白分明,细工到位,从各个方位、多维度地呈现了弥勒佛的形象,虽然没有过多的装扮,但从人物姿态、服饰穿着,就能看出弥勒佛的憨态、随性、亲和,这也是一直以来弥勒佛备受中国人喜爱的原因。
《招财纳福》和田玉
本组作品采用新疆和田玉雕刻两组貔貅。立体圆雕的手法,让貔貅的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,无论是其威猛的身姿,还是那双充满力量的眼神,都透露出一种不可言喻的灵动与威严。
通过对貔貅身形的把握,以及线条的刻画,在玉中完美表现出貔貅的刚劲、勇猛,释放兽的天然野性和灵气,给人一种厚重安宁之感,营造出一种厚重深邃的氛围,还凸显出貔貅威武凌厉的灵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