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介绍

河南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注珠宝玉石二十年

Henan Jewelry Trade Association dedicated two decades jewelery

朱继超

发布时间2025-08-11      浏览量:68

河南省玉雕大师 | 朱继超:遵循佛像仪轨范式,追求纹饰自然流畅


朱继超,男,汉族,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,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。2007年至2013年就读于新密市雕塑艺术学校,师从陈玉芳老师;后进入北京天一雕坊从事玉雕生产创做设计工作;2017年回郑州创立朱继超玉雕工作室,现为中国轻工高级玉雕师。作品在国家省级地市举办评比和竞赛中屡获金、银、铜等奖项,作品主要以传统人物造像题材为主。

创作风格:

作品以传统佛教题材为主,严格遵循佛教造像仪轨,人物比例、服饰细节,法器,均有固定范式,确保宗教形象的庄严与辨识度。


• 神态平和:佛、菩萨多为“慈眉善目”,面部线条圆润柔和,眼神低垂或平视,传递出宁静、慈悲、超脱的气质,避免夸张或激烈的表情,贴合佛教“平和向善”的核心思想。


• 技法扎实:以圆雕、浮雕为主,注重身体比例的协调(如“佛相”的“三十二相”“八十种好”),衣纹雕刻追求自然流畅,或采用“阴线刻”表现衣料的轻盈,或用“压地隐起”突出衣纹的层次感,凸显玉雕的细腻质感。


代表作品与成就:
  • 2016年10月,蛋白玉作品《观音》荣获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铜奖;

  • 2018年12月,石英岩作品《水月观音》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玉石雕刻“陆子冈杯”精品展银奖;

  • 2021年4月,蛋白石作品《乘龙观音》荣获中国玉石雕刻玉华奖提名奖;

  • 2021年4月,蛋白石作品《净瓶观音》荣获中国玉石雕刻玉华奖铜奖;

  • 2021年5月,蛋白石作品《释迦牟尼佛》荣获首届“中国郑州黄河杯”工艺美术创意大赛金奖;

  • 2024年1月,密玉作品《春山如黛》荣获第二届河南省工艺美术“琢百花杯”手工原创精品展金奖;

  • 2024年1月,密玉作品《和平祖国》荣获第二届河南省工艺美术“琢百花杯”手工原创精品展金奖;

  • 2024年1月,密玉作品《踏雪寻梅》荣获第二届河南省工艺美术“琢百花杯”手工原创精品展金奖;

  • 2024年1月,密玉作品《春风如心禅》荣获第二届河南省工艺美术“琢百花杯”手工原创精品展金奖。

艺术感悟:

回望踏入玉雕行业的这些年,从对着玉料手足无措的新手,到能与玉石“对话”的匠人,每一步都藏着对“工艺”与“心性”的双重叩问,也沉淀最深刻的感悟。


初学:放下“急功”,先学“敬畏”


刚入行时,总想着尽快掌握雕刻技法,早日做出“像样”的作品,可拿起刻刀才发现,最该学的不是“怎么雕”,而是“怎么看”。师傅常说“玉有灵性,需先读懂再动手”,起初不解,直到因急于下刀,把一块带天然棉絮的玉料强行雕成仕女,结果破坏了玉料的天然肌理,成品生硬又违和——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“敬畏”的意义。后来学着蹲在料房里看玉料的纹理走向、色泽变化,甚至摸透不同玉种的硬度差异,才明白玉雕的起点从不是“征服”,而是“顺应”:敬畏玉石的天性,敬畏工艺的规律,才能让刻刀不跑偏,让初心不浮躁。


深耕:在“重复”里磨技艺,在“遗憾”里长见识


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在做“重复性”的活:反复练习勾勒衣纹的弧度,直到手腕能精准控制刻刀的力度;同一尊佛像的面部,雕了拆、拆了雕,只为找到眉眼间最显慈悲的比例。也曾因一念之差留下遗憾:比如为了凸显俏色,忽略了玉料的裂,成品后期出现崩口;或是过度追求细节,让人物形态显得臃肿。但这些“不完美”反而成了最好的老师——从遗憾里学会“取舍”,知道哪些细节该留、哪些该舍,才能让作品更显灵动;从重复里磨出“匠心”,明白真正的技法不是“炫技”,而是让每一刀都服务于人物的神韵,让工艺藏在细节里,却不抢玉石的天然之美。慢慢才懂,玉雕没有“一蹴而就”,所有的熟练与精准,都是在无数次练习与修正里,熬出来的底气。


碧落芳华》密玉
作品主题为“芳华”,根据原石本身色彩构思出少女婀娜身段置身于粉色花丛身披绫罗,将作品主体创作与原石色彩完美结合人物与景致相得益彰,这种完美的融合,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创作的智慧。


千手观音》绿松石

《千手观音》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以及宋代各种造像艺术,作品整体为绿松石材质因其材质为牌型,设计思路就以左右对称人物为主体,并居坐于作品正中,面相圆满姿态对称,给人一种严谨规范的庄重表现。